技术文章
【JD-WY2】【竞道科技地质灾害监测设备,GNSS位移监测站精准监测,实时预警,厂家直发,更多优惠欢迎垂询问价!!!】。
担心 GNSS 观测站耗电快?续航能撑多久?
在各类工程安全监测与地质灾害预警场景中,不少用户对 GNSS 观测站的续航能力心存疑虑,担心其在野外等无稳定供电环境下,因耗电快导致数据采集中断。实际上,得益于电源技术革新与低功耗设计,现代 GNSS 观测站的续航能力已大幅提升,可满足多数场景长期稳定运行需求。
从电源配置来看,主流 GNSS 观测站主要采用 “太阳能 + 蓄电池" 互补供电方案,部分小型、短周期监测项目也会使用干电池。以某品牌一体化 GNSS 监测站为例,其配备的太阳能板功率多在 30-50 瓦,在光照充足时(如晴天日均光照时长 8 小时以上),每小时可发电 20-30 瓦时,不仅能满足设备即时用电需求,还可向内置蓄电池充电。蓄电池多选用容量为 12-24 安时的锂电池,具备充放电效率高、自放电率低特性。经测试,在满电状态下,仅依靠蓄电池,设备可持续运行 2-3 天;若搭配太阳能板,只要光照条件尚可,可实现长期不间断供电。例如在西南山区某滑坡监测点,该监测站已连续运行 5 年,期间仅因一次罕见暴雨导致连续 7 天光照不足,蓄电池电量耗尽,后经人工短暂充电后恢复正常,其余时间依靠太阳能供电稳定工作,保障了滑坡位移数据持续采集。
在功耗控制方面,设备制造商通过优化电路设计、采用低功耗芯片,大幅降低了 GNSS 观测站整体功耗。早期 GNSS 接收机功耗可达 5-8 瓦,如今主流产品已将功耗控制在 1-3 瓦,部分机型甚至低至 0.5 瓦以下。像某款专为地质灾害预警设计的 GNSS 监测站,通过集成低功耗芯片,将卫星信号接收、数据处理、通信模块整体功耗降至 1.5 瓦,相比前代产品降低 40%。同时,设备具备智能休眠功能,当监测区域位移无变化或变化极小时,系统自动进入低功耗休眠模式,每隔 10-15 分钟唤醒一次采集数据,进一步降低能耗。在某水库大坝监测中,该功能开启后,设备每日耗电量减少 30%,即便在连续阴天 3-4 天的情况下,依靠蓄电池也能维持正常运行,数据传输从未中断。
不同应用场景下,GNSS 观测站续航表现各异。在建筑施工监测场景,因周边环境相对稳定,设备可通过外接市电供电,无需担忧续航;若施工现场临时停电,内置蓄电池可无缝切换,保障数小时监测数据不丢失,等待市电恢复。在山区地质灾害监测场景,虽环境恶劣、光照条件复杂,但只要合理选址安装太阳能板(如朝向正南、避开遮挡物),配合智能功耗管理,续航能力足以应对多数天气变化。某西北戈壁地区的地震监测项目,当地风沙大、昼夜温差大,部署的 GNSS 观测站通过金属喷塑机箱防护,搭配低功耗模块与高效太阳能板,即便在沙尘天气导致光照减弱 20% 的情况下,仍能保证连续 10 天稳定运行,为地震监测提供可靠数据。
当然,若监测项目对续航有要求,如偏远无人区、极地等特殊环境,可通过增加太阳能板面积、扩充蓄电池容量,或引入风力发电等辅助供电方式,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。某北极科考项目,在增设一组太阳能板与备用蓄电池后,GNSS 观测站续航时间延长至 30 天,满足了极昼、极夜交替下的长期监测需求。
综上,GNSS 观测站通过 “太阳能 + 蓄电池" 供电、低功耗设计及智能休眠功能,续航能力已能满足多数常规与复杂环境监测需求,无需过度担忧耗电快问题。只要在设备选型、安装部署时结合实际场景做好规划,就能确保其稳定运行,为各行业安全监测提供持续、精准的数据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