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【JD-JS1】【竞道科技积水监测设备,十年厂家,自动预警,可定制,厂家直发,更多优惠,欢迎垂询问价】
积水监测一体站与传统监测方式,究竟差在哪里?
在城市内涝治理体系中,积水监测是前置防线。传统监测方式曾长期支撑防汛工作,但随着智慧市政技术的迭代,积水监测一体站凭借升级,逐渐取代传统模式。两者看似都是 “测积水”,实则在数据精度、响应速度、运维成本等核心维度差距显著,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城市应对内涝的能力上限。
数据采集:从 “单一模糊” 到 “多维精准”
传统积水监测以人工巡查和简易液位计为主,数据采集存在明显短板。人工巡查依赖工作人员现场测量,不仅覆盖范围有限(单次巡查仅能覆盖 3-5 个路段),且数据精度受环境影响大 —— 暴雨天工作人员难以靠近深积水区,常通过目测估算深度,误差可达 5-10 厘米;简易液位计仅能监测积水深度,无法捕捉降雨量、水位上涨速度等关键关联数据,且易被泥沙、漂浮物堵塞,导致数据中断。某老城区曾因液位计堵塞,连续 4 小时未传回积水数据,期间路段积水漫过人行道,造成 2 辆轿车熄火。
积水监测一体站则实现 “多维精准采集”。它集成雷达液位传感器、超声波雨量计、水质检测仪等设备,可同步采集积水深度(精度达毫米级)、水位上涨速度、降雨量、浊度等 10 余项数据。雷达传感器不受暴雨、泥沙干扰,即便积水含大量杂物,仍能稳定输出数据;雨量计与液位计联动,可实时分析 “降雨 - 积水” 关联关系,例如当 1 小时降雨量超 50mm 且积水 10 分钟内上升 15cm 时,系统可预判内涝风险。此外,一体站支持多点位协同采集,通过物联网将分散数据汇总至云端,形成全域积水 “数据地图”,解决传统监测 “单点孤立、数据片面” 的问题。
响应效率:从 “滞后被动” 到 “实时主动”
传统监测的响应效率严重滞后,难以应对短时强降雨。人工巡查需在降雨结束后汇总数据,从发现积水到启动排水,通常需 1-2 小时;简易液位计虽能自动传数据,但缺乏智能分析功能,需工作人员手动判断风险,往往错过最佳处置时机。2023 年某城市暴雨中,某路段积水已达 30 厘米,传统监测数据 2 小时后才传回指挥中心,此时排水泵站启动已晚,导致路段拥堵 4 小时。
积水监测一体站凭借 “实时主动响应” 扭转局面。它搭载的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风险等级:当积水深度达 10 厘米(预警值)时,系统立即向排水部门推送预警信息;达 30 厘米(警戒值)时,自动触发排水泵站启动指令,并同步联动交管部门,通过电子显示屏推送 “道路封闭” 提示。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,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。某城市桥洞一体站监测到积水 5 分钟内升至 25 厘米,系统 1 分钟内启动周边 2 台应急泵站,15 分钟后积水降至 8 厘米,成功避免交通中断。这种 “实时主动” 模式,让城市防汛从 “事后处置” 转向 “事前预防”。
运维管理:从 “高耗繁琐” 到 “低耗智能”
传统监测的运维管理 “高耗繁琐”。人工巡查需投入大量人力,暴雨天工作人员还面临触电、滑倒等安全风险;简易液位计需定期现场检修,清理堵塞、更换电池等工作耗时耗力,且设备故障难以及时发现 —— 某城市曾因液位计电池耗尽未察觉,导致 3 天未传回数据,期间路段发生 2 次小规模内涝。此外,传统设备的耗材更换、数据存储成本高,年均运维费用约 5 万元 / 站点。
积水监测一体站实现 “低耗智能运维”。它支持远程运维,工作人员通过后台即可查看设备运行状态,传感器故障、电量不足等问题会自动触发告警,无需现场巡检即可定位问题。某城市一体站后台显示某点位数据异常,技术人员远程调试发现是信号干扰,15 分钟内通过调整频段解决,避免往返现场的奔波。供电上,一体站采用 “太阳能 + 锂电池” 双供电,年均电费仅需 200 元;数据存储依托云端,无需本地服务器,运维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 60%,年均费用仅 2 万元 / 站点。
功能拓展:从 “单一监测” 到 “多元赋能”
传统监测功能单一,仅能满足积水深度监测的基础需求,无法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多支撑。而积水监测一体站是 “多功能终端”,可拓展交通联动、环境治理等附加价值。通过集成视频监控模块,它能实时拍摄积水路段交通状况,协助交管部门疏导车辆;结合水质数据,可判断积水是否存在污染风险,为环保部门提供治理依据;长期数据还能为排水管网规划提供支撑 —— 某城市通过分析一体站 3 年数据,发现某路段每次暴雨后积水消退慢,据此判断管网管径不足,改造后积水消退时间缩短 50%。
积水监测一体站与传统监测方式的差异,本质是 “传统治理” 与 “智慧治理” 的代际差距。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模式 “数据粗、响应慢、运维难” 的痛点,更通过多元赋能为城市内涝治理提供全新思路。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,一体站还将与 AI 预测、卫星遥感融合,实现 “未涝先防”,让城市应对内涝的能力更精准、更高效。